如果你每次上厕所都要带着手机,而且在“办事”时还手不离机……
研究显示,这类人往往具备7种独特的心理特质。
好奇心强
好奇,是人类的天性。好奇,驱动着人类的探索、发现、创新。
著名心理学家Abraham Maslow曾说:“关键的问题不是‘是什么促进了创造力’,而是‘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?’人类潜能丢失在何处?又是如何被削弱的?”
每次上厕所都要带手机,也许正是这种天生好奇心的延伸。
无论你是在寻找信息、娱乐,或仅仅想分散注意力,这种不断追求新鲜感和知识的渴望,是许多“厕所手机党”共有的特质。、
当然,在好奇之余,也要学会让大脑偶尔安静下来。
一心多用
总是带手机去厕所,可能说明你是个“习惯性多任务者”,希望同时做多件事来节省时间、提高效率。
但心理学家David Meyer博士提醒我们:“多任务只会让你变慢,并增加出错的几率。”
频繁切换任务看似高效,实际上会降低生产力,还可能影响工作质量。如果你在厕所里还在回工作emails或做决策,也许该重新审视一下你的“效率观”。
大脑,也需要一个toilet break。
不愿断接
是不是只要手机离身几分钟,你就感到不安?
时刻保持持连线”的需求,也是经常带手机上厕所的常见特征。谁叫我们生活在一个即时通讯与实时更新的时代呢。
心理学家Sherry Turkle博士警告说:“如今,人们在关系中感到不安,对亲密感焦虑,于是依赖科技——既想要关系,又想用科技保护自己免受关系的伤害。”
我们是否已经把手机当成逃避孤独或寂静的安全网?是否害怕独处到连如厕都要找点“动静”?试着偶尔让厕所成为一个“无科技区”,给自己几分钟时间“断线”,好好与“思绪”相处。
害怕错过
“错失恐惧症”(The Fear of Missing Out,FOMO)是一种强烈的心理现象。
如果你总是带手机上厕所,可能说明你害怕错过——怕错过重要来电、突发新闻,或社交媒体上的最新动态……FOMO强的人更可能在吃饭、学习,甚至如厕时使用社交媒体。
这种恐惧让人持续保持连接,却往往牺牲了当下的专注与体验。下次当你想带手机去厕所时,不妨问问自己——是因为真的需要,还是只是害怕错过?
压力较大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减压方式。有人在压力大的时候,总会下意识地拿起手机,想快速逃避焦虑。
经常带手机上厕所,可能说明你正承受较高的压力。你或许用手机来分散注意力。
但心理学家Susan David提醒我们:“不适,是通往有意义人生的入场券。”
用分心的方式逃避压力,或许能短暂缓解,却无法真正解决根本问题。你可以尝试更健康的减压方式:深呼吸、冥想、运动,或和朋友聊聊。
控制欲强
带手机上厕所,可能也反映出一种“对控制的渴望”。
手机让我们拥有掌控感——想看什么、和谁聊天、忽略谁,全由自己决定。
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里,手机能带来一种虚假的安全感。
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曾说:“要成功,人需要自我效能感,并具备在困境中坚持的韧性。”
真正的生活充满不可预测性,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。所以,下次当你伸手拿手机去厕所时,不妨停顿一下,问问自己:我是在追求掌控感吗?
适当放手,其实更能让人心安。
逃避心理
最后,如果你连上厕所都离不开手机,这可能是一种逃避。
或许你在逃避寂静、独处,或自己的思绪。
正如心理学家Carl Jung所说:“你抗拒的事物,不仅不会消失,反而会变得更强大。”
与其一直用手机分散注意力,不如试着直面内心。或许,在放下手机的那几分钟里,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平静与觉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