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大家都不再通电话 一个只发简讯的世界,透露了这些心理特征!

(图:freepik)

新功能!

听新闻,按这里!

我要听,按这里!

你可知道,偏爱发短信而不喜欢打电话,是以下几种性格特质的微妙体现。

(图:pexels)

内向者的选择

多项研究发现,内向者更倾向于使用发简讯这类“非同步式”的沟通方式,因为文字可以让他们在回复前拥有充足的思考空间。

研究也发现,把简讯作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内向者,其自信水平明显高于那些被迫进行面对面或电话沟通的内向者。

道理很简单:电话交流要求即时反应,而简讯则像是一个“暂停键”,让人可以喘口气。这种缓冲机制有助于内向者有限的“社交能量”,经过深思熟虑的表达,可以强化他们的内向特质。

尽责的表现

如果你曾在发送简讯之前,反复斟酌一个字眼或是标点符号的运用,那么你很可能是一个高度尽责的人。那些讲究秩序、细节和未来规划的人都会偏好简讯,因为它能留下清晰的通话记录,与他们一贯的条理性风格高度契合。

更有安全感

从另一个角度看,讲电话会暴语调、语气,甚至是背景的声音,这些对一些人而言都可能成为不必要的“麻烦”。而文字简讯就没有这些后遗症,大大降低了沟通时的心理压力,感觉更安全。

害怕冒犯、

有一类友善、体贴的人,也是重度简讯使用者——因为他们害怕冒犯到他人,往往会过度审视自己的表达。简讯给予他们多几秒钟时间来斟酌措词、添加适当的表情符号,或随时删改可能引发不快的内容。

他们会有策略地选择简讯,用于一些适当的场合——例如表达批评、拒绝邀约,或一些较敏感的话题。

善用表情符号

有些人喜欢用GIF、梗图、内部梗缩写等方式来混搭语言——这些是语音通话所无法传达的。表情符号语的快速演化,让人获得了表达上的满足感。而擅长使用非语言图标的人,在好奇心和创造力方面,都高人一等。

性别使然

研究显示,女性使用简讯的可能性,是男性的3倍!

Z世代与千禧一代更是加剧了这一差异。打电话对他们而言,是“过时”且“多余”的。不过,性格仍然在这种趋势中发挥调节作用。例如,一个内向的X世代工程师可能比一个外向的Z世代销售代表更爱发简讯。

完美体现

偏爱简讯的另一层隐含信号,是可以“自我监控”——只因简讯提供了一个可以“无限编辑”的机会,让高自我监控者可以在发送简讯之前,不断润色自己的表达。如果将“简讯”比喻成一场舞台演出,表演者在出场可以不断调整服装与台词……

(图:pexels)

温馨提示:

无疑,如果我们过度依赖简讯,就有可能在无声无息之间,消耗掉一定的人际关系。实验表明,即使只是一次短短2分钟的通话,也比同等长度的简讯更能激活彼此的情感;反之,则可能致使双方的关系逐渐转淡、枯萎。

此外,不断推敲、重写简讯,以及过度使用表情符号,可能会掩盖本就应该直接说出口的话,造成没不要的错误解读,得不偿失。

相关标签
  • 简讯
  • 信息
  • 电话
  • 通话
  • 心理
  • 心理学
  • 人际关系
  • 热门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