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食是一座城市的人情味、烟火气,更可以是飘香海内外的骄傲,
端上世界餐桌的自豪感。
新加坡熬煮60载美好食光,坚守传承传统风味的同时,
也在岁月更迭中不断涌现出创新煮意。
他们来自餐饮业的不同岗位:有人轻舞锅铲,烹煮人间美味;
有人透过镜头与文字,传递美食故事;
有人开创一个个因美食而凝聚的场所。
因为他们的耕耘,我们的生活更有滋有味。
在全球饮食文化的熔炉中,本地餐饮业的未来走向何处?
新加坡美食如何传承且继续在世界美食版图占一席之位?




周志伟、Miss Tam Chiak
小贩文化的坚守与未来
小贩文化,是新加坡这座城市的美食灵魂。
金记潮州卤鸭粿汁第2代经营者周志伟(Melvin Chew)的父母曾是新加坡早期的流动小贩,推着手推车在街边售卖水果。在那个年代,小贩中心尚未普及,流动摊贩构成本地最原始的美食景观。他回忆道:“以前的小贩很自由,随便找个地方就能开档,没有复杂的执照申请,也没有高昂的租金压力。”
周志伟小时候就在小贩摊位旁“打goli”(打弹珠)、在附近“龙沟”(指水沟)抓鱼……这些童年记忆,让他对小贩文化有着深厚情感。
然而,流动小贩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,也存在种种隐患。1970年代,新加坡政府将流动摊贩集中管理,建造小贩中心提供稳定的经营环境、提升卫生条件,也成为以美食凝聚多元种族与文化的场所。
知名美食博主Miss Tam Chiak(欧倩慧)形容:“这就是我们新加坡风味。新加坡的美食跟中餐、意大利餐……可能有点不一样,新加坡风味就是不同种族融合在一起,大家都能感觉归属。我们讲的是一个文化,而不是以种族来衡量。”
从街头走向世界
从最早的流动摊贩,到今天的小贩中心、咖啡店和冷气食阁,小贩的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得到极大的改善。周志伟看在眼里,自认“我们很幸福”。
2020年12月16日,小贩文化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(UNESCO)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让新加坡美食在世界舞台上被看见与肯定。记者出身的Miss Tam Chiak回忆道:“那天我在新闻室看着直播,所有人都欢呼雀跃。那一刻,我们的小贩文化终于被世界认可,让我感到很骄傲。”
周志伟的生日恰好是12月16日,他笑称这是“命中注定”:“那天报纸头版都是我的照片,朋友还开玩笑说我是‘申遗代言人’。”
小贩行业的现实困境
尽管小贩文化备受推崇,但经营成本不断攀升,让许多摊主感到压力。周志伟表示:“租金、食材、水电、人工都在涨,工作时间也很长。很多人以为小贩很赚钱,其实利润很薄。很多人以为经营一个小贩摊位,就可以住洋房、驾Rolls-Royce,没有了啦,你找得到你跟我讲,我真的要拜他为师。”
原本只是写小贩故事和美食报道的旁观者,Miss Tam Chiak在经营咖啡店后,也深刻体会小贩的难处。“真的很辛苦,你又要管人手、营运、卫生整洁度,还要申请执照等等,真的真的不容易。”
另一方面,新加坡人对小贩美食的既定印象就是经济美味。每次价格上调,总得应付顾客的埋怨与不解。Miss Tam Chiak提出:“我觉得消费者要获得更多教育,大家要明白涨价不是因为小贩贪心,而是因为生存。
“你不要忘记,那价格里面还包含小贩20、30年累积起来的经验。这些小贩花了30年去把这个功夫做得很好,难道你给他多$1会亏吗?这不是因为贪心,真的是因为生存。”
Miss Tam Chiak直言,只有当经营成本、租金这些核心问题得到解决,才会持续吸引国人加入小贩行列,在这舞台发光。
科技与传统如何共存?
周志伟在父亲2014年突然去世后接手父业,最初只是为了不让母亲太辛苦,后来却体会其中意义,决定承袭父亲遗愿,继承衣钵经营金记潮州卤鸭粿汁。“因为我是第二代啊,比较有感情,也是一种责任,如果放弃了就有一点对不起我的父亲,因为我觉得我父亲很想保留这个摊位。”
随着时间流逝,许多常客老了、顾客渐渐少,他接手时就想开发新客源。“当时生意不是很好,如果没有新的元素,就没有新的顾客、没有新的火花,那么这个生意就一直走下坡。”
周志伟对于现在的年轻人不愿做小贩、觉得太辛苦表示无奈。他的父母那一辈,小贩这个身份感觉比较低位,会被人家看不起,是“没读书才去做的职业”,但如今即使有年轻人愿意接手,也面临技术传承的问题。
“传承,也要看是什么品牌。如果那个品牌是一个已经有人气、很多人都懂的品牌,传承会比较容易。但如果要经营一个名气没那么响亮的品牌,就有一点挑战性,你要怎么把它弄得好、怎么去扩张?”
Miss Tam Chiak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小贩行业:“他们可以用创意让传统美食焕发新生,我觉得唯有这个方向可以让我们延续新加坡的美食文化。然后我也当然希望,20年后炒粿条还可以用火炭炒。”
谈到科技的影响,周志伟态度谨慎:“世界在变,我们也要跟着变,可是我真的很不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小贩都被AI、机器人取代。我不希望未来是机器人炒粿条,小贩的魅力在于人的温度。”
小贩文化,新加坡的骄傲与未来
2020年疫情期间,不少小贩面临生存危机,但让Miss Tam Chiak感动的是,许多摊主自发组织互助小组,“那时候,大家不是竞争对手,而是共同奋斗的伙伴。我真的感觉到这就是新加坡的力量”。
周志伟创办的“Hawkers United Dabao 2020”FB社群,也在阻断措施期间帮助小贩免费宣传,让小贩自救,也让顾客推荐美食,一举两得,一起抗疫,让我们看到小贩文化不仅是美食,更是一种团结的精神。
新加坡的小贩文化不仅是美食,更是一座城市的记忆,充分体现活态遗产的包容性和代表性。这里不仅飘荡着美食的香气,更承载着新加坡人的集体记忆。从周志伟的坚守到Miss Tam Chiak的推广,我们看到这份文化如何在挑战中生生不息。
未来,新加坡小贩文化能否持续繁荣,取决于社会各界的支持,消费者多一份理解、政府多一份政策扶持、年轻人多一份热情参与……










杨志龙、冯洱迅
见证味蕾和时代交汇
中餐煮炒是本地美食拼图的其中一块。从学厨起步,到经营中餐煮炒生意,有着多重身份的名厨冯洱迅师傅和艺人杨志龙,畅谈当中的演变和愿景。
冯洱迅将融合各大种族元素、既保留传统古早味,又不断推陈出新的“新加坡式美食”,视为本地风味的核心。
“我们的小贩文化不得了!不管是有钱没钱,平民还是高官,谁都去那里吃饭、是一个人人都平等的地方。你请外国朋友去小贩中心,不会丢面子,他反而很开心!”
杨志龙认同,并认为国际光环的加持,像是米其林,除了给予小贩和业者高度认可,也能鼓励更多人投入这个行业,成为推广本地美食文化的推动力。
对于餐饮业的变迁,令他最印象深刻的除了疫情,还有科技带来的变化。
“美食外卖服务把大家的饮食习惯和味蕾都改变了。新一代人如我的孩子,他们只要填饱肚子,不出门直接点餐送到家里,和我们以前很不同。”
冯洱迅回顾从SARS、禽流感到冠病疫情,虽然突如其来的危机最为难忘,却也成为餐饮模式逐渐转型的契机。
“未来的趋势,就是中央厨房和机械化。当你面临人手短缺的问题时,能以较少的人力,完成同样的产量。”
冯洱迅和杨志龙,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,但累积不少心得。故事的起点,要从他们年少时期说起。
懵懂间的厨心
杨志龙从小把厨房视为神秘又好玩的“实验室”,也是永远不会饿肚子的地方,奠定了他日后和餐饮业解不开的缘分。
“儿时厨房是女人的天堂,你一走进去就被赶出来。她们越叫我出去,我就越想进去,就很好奇。”
Shatec毕业,第一份工作就踏入厨房,对当时21岁的他而言,时间太长、太辛苦,于是转行。后来成为艺人后陆续参与许多美食节目,也曾投身服装业,兜兜转转又和美食“重逢”。
中厨协会荣誉顾问冯洱迅师傅曾在少年时期从事烧焊的工作,而任职餐厅经理的父亲建议他到厨房工作,以换取三餐。
“当时我不想进入这行的,因为看着父亲工作时间长,我也常常见不到他。后来可以说我学厨是为了填饱肚子,进入这行后才慢慢开始了解和学习。”
跌撞间的厨路
杨志龙曾于2019年差点投入巨额创立餐饮品牌,却因疫情喊卡,后初闯直播,也和不少美食商家合作,包括推出椰浆饭汉堡、猪肠粉、柚子肉干等……直到3年前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打造“炭香”系列至今。
作为艺人,他也曾迷茫。“在我的星路中,我曾经拼命在找我的定位。后来才想,既然我有厨艺底子,就以美食为方向。”
2017年杨志龙开始做直播、拍摄烹饪视频等,虽然当时尚未盛行,但这些经验在疫情期间成为助力,让他收获更多关注。
目前担任“源乡农家菜”、“香喷喷煮炒小厨”餐饮顾问的冯洱迅,23岁挑下总厨大任,是当年本地最年轻的中餐馆总厨。1992年发起并出任新加坡中厨协会秘书长,持续推动本地中餐业发展。
之后出来创业的他,因疫情突袭,资金周转等问题,无奈结束餐馆生意。但挫败未曾击倒他,重新再以餐饮顾问身份出发。
创与守业间的挑战
冯洱迅忆述最初中餐厨师面临“形象问题”,难以“走出厨房”,因此他召集同行,积极促进交流、参加海内外比赛、做慈善……不断自我提升,同时更持续努力注入新血。
“我最欣慰的是引进很多青年厨师,由资深厨师提携、辅助他们。我想餐饮业最大的挑战就是传承。”
近年投入餐饮生意的杨志龙,更能体会到当中的艰辛。他坦言,艺人做餐饮业,更容易被放大检视。
虽然业者面临“内忧外患”,但本地餐饮业未来仍有无限可能。两人分享许多经验和“内幕”,更提出许多实用点子!












陈日锃
星厨新出路
Restaurant Euphoria在《米其林指南新加坡2025》蝉联拿下一星荣誉,没想到幕后推手陈日锃时隔数日抛下震撼弹,宣布结业。
同台获颁米其林一星的欧式料理餐厅Alma也做出相同宣布。而在过去一年,本地另外9家米其林餐厅也相继熄灯,业界盛传还有更多米其林餐厅将步入后尘……明明有至高无上的奖项加持,生意为何越来越难做?
从事精致料理25年的本地名厨陈日锃,分享本地经营星级餐厅的挑战,以及荣誉加冕后的事业新篇章。
奖项光环不再
自2000年Shatec毕业踏入餐饮业,陈日锃曾在海内外最顶级的精致料理餐厅任职,包括本地Les Amis、Le Saint Julien和澳门Robuchon a Galera。他2014年在植物园合伙开创Corner House,融汇多年工作经验、旅行见闻以及对可食植物的认识,创出他以法料为基础、凸显植物元素的Gastro-Botanica饮食理念。
陈日锃自成一格的料理不只多次接待海内外政要与贵宾,更让餐厅在2016年先后入选“亚洲50佳餐厅”(Asia’s 50 Best Restaurants)名单,以及在首届《新加坡米其林指南》摘下一星荣誉。回顾初次被大奖光环照耀,他直呼生意“一飞冲天”。
Corner House初次拿奖时,开业仅一年多,陈日锃坦言“生意还挺差的”,毕竟当时fine dining在本地未普及。“可是(得奖后)我一觉醒来收到几百封邮件,接下来几个月都订满了!”
红红火火了几年,陈日锃在2020年自立门户开设Restaurant Euphoria,餐厅也不负期望在隔年登上“亚洲50佳餐厅”榜单、2022年摘下米其林一星。过去10年做为大奖常胜军,陈日锃切身感受奖项影响力不如从前,“大奖不再保证成功或能带来客人”。
奖项是双刃剑
过去3年,陈日锃特别觉得奖项是双刃剑。“因为获奖,你就是高档餐厅,变得要请更多员工、成本也变高。当你要稍微提高价格,消费者会觉得太贵了,我们没必要来。”
陈日锃提到,餐厅获奖后,菜色、服务、设备、环境各个环节都被消费者放大检视,花更高成本维持品质在所难免。而本地目前餐厅过多、员工难请、从租金到员工薪资的成本越来越高,对餐饮业者带来巨大挑战。
他也观察,时下消费者较随性,想吃什么点什么,不想花太多时间用餐。但精致料理餐厅提供固定的品味菜单,吃一餐要花3小时,自认“真的是有点久”。
眼看本地餐厅太多、内卷严重,Restaurant Euphoria虽然生意还行,陈日锃也认“怕死”,决定急流勇退。
餐饮业新出路
陈日锃在这个时间点收摊,其实也有个人原因。
累积了25年厨房实战经验、过去近10年斩获米其林星、“亚洲50佳”等重量荣誉,陈日锃直言,个人目标已达成。“我想要放下了,我不可能一辈子只想追求奖项。”
陈日锃接下来转型提供餐饮咨询,透露已有合作方找上门,邀他担任餐厅和酒店的餐饮顾问。他也有意开设休闲餐厅,回归做朴实却美味的“honest food”。
“做为米其林厨师,我不否认我们有时花太多精力把料理做得漂亮,把有些事情做得太复杂。所以我真的很想回归从前,只做好吃的菜。这道菜不需要有300种食材,可能只需5种,可是它就很好吃。”
从耕耘、荣耀到转型,陈日锃为扎根本地的厨师照亮出路,前方有无限可能。
盼新加坡料理登大雅之堂
“虽然从事精致料理,陈日锃其实很接地气,对从小吃到大的小贩美食更是情有独钟。他甚至会托住大巴窑的员工帮忙打包他最爱的青山菜头粿带到餐厅,餐厅午休时享用。
而说到本地美食,陈日锃难忘在滨海湾金沙开幕初期主理的Sky on 57。“当时,我们将本地美食做得更高级。外国人觉得没问题,可是本地人会觉得,吃一顿$45的福建面很贵。”
陈日锃希望国人打破样的这观念,想想为何愿意花这比钱去吃日本料理,却不接受以优质食材和专业技术烹煮的本地料理。
“希望有一天,新加坡料理不只是小贩美食,也可以是精致料理。”










周家萌
餐饮业的危机智慧
“餐饮业本来就是奋斗的行业,既然选择进入这一行,就必须勇敢继续面对它。”
同乐,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,在本地餐饮业深耕41年,版图也拓展至亚洲各地,在海内外开创和管理超过35家餐厅。创办人周家萌凭着坚定信念,带领品牌披荆斩棘一路走到今天。
周家萌出生自横跨政、商、文三界的显赫世家,美食是连系家人的情感纽带。母亲煮一手好菜,知名企业家兼作家父亲周颖南则每个星期天带家人上知名餐厅用餐,也常到新餐厅试菜。这培养出周家萌对饮食文化的热爱与鉴赏力,也悄然播下他日后投身餐饮业的种子。
周家萌在1984年于亮阁开设同乐集团的首家餐厅——同乐鱼翅酒家。这是当年本地最豪华的中餐馆,聘请了香港新同乐鱼翅酒家的顾问团队来启动运营,开创本地高级粤菜新格局。他接着将中国北方、四川风味、精致素食等佳肴推介给本地美食爱好者,在推广传统中餐的同时致力创新。
冠病疫情最挑战
新加坡建国以来在1985年首次经济衰退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、2001年911事件全球停飞、2003年SARS疫情到2007年、2008年的次贷危机……还有历历在目的2019冠病疫情,周家萌创业41年挺过大大小小危机,自认“如果没有一颗强大的心,是很难度过的”。
不少人说,冠病疫情是这个时代的“大萧条”或“世界大战”,周家萌心有戚戚焉。“那段时间是相当黑暗的。那时总觉得,能够活过来算是很不错的成就了,起码你还能在疫情结束后继续开店营业。你还有什么要求呢?”
他感悟,过去的生活经历、经营与经验,这时全派上用场。而决定企业存亡的,终究不是个人,而是团队的力量。
“这就是你平时怎么样对待(团队),是吧?如果你过去很照顾他,你在遇到这种困难时,大家都愿意跟你并肩作战。”
危机淬炼经商智慧
回顾当年SARS爆发时,首次看到“餐厅一个客人都没有”的深刻景象,周家萌描述得云淡风轻,可见他这些年锤炼出的坚韧。
每次危机当前,周家萌身为领军同乐餐饮集团的总裁兼首席执行长,如何迎难而上?他说:“最重要是不要太紧张。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要定下心来,好好计划接下来怎么做。但最重要的,我们经历过几次(危机)也学乖了,就不要太快速开店。一定要把现金留在身边,不要靠银行借贷发展事业。”
周家萌自认经历次次危机,经商方式较为保守,也学会财务管理。如今的同乐不急于开店、不追求奖项,而是多想、多做、多研发,在市场延续光与热。
用新加坡味抗外来竞争
放眼当下,本地餐饮业面对倒闭浪潮,2024年有3047家餐饮店倒闭,创2005年以来最高水平。也是新加坡餐饮业协会荣誉顾问的周家萌指出,人手紧缺与租金高涨给业者带来沉重成本压力。
然而,去年同期也有3793家餐饮店新开张,市场似乎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。2025年过了一半,竞争局势没有放缓,每个月新开和倒闭的餐厅平均各有300家。对周家萌而言,餐饮业“就是这样充满活力”,直言新加坡做为亚洲美食之都,必须提供多元选择。
面对外国品牌涌入带来的强烈竞争,他认为本地业者不该盲目跟风。新加坡的味道有独特魅力,是最好的武器。
“你的对象最终还是新加坡人嘛,新加坡人能够每天吃麻辣吗?不可能。你吃了几顿,还是回到心心念念的新加坡味道对吧?”
周家萌认为,“多元融合、不拘一格”就是新加坡味道。无论小贩美食或新派新加坡菜,若能唤起儿时记忆、家的味道,就是有温度的新加坡美食。




吃货们,来打卡分享你喜爱的本地美食!
只要在IG晒出美食照片并标签#SG60FoodVibes ,你的本地美食推荐就会收录在此。获得最多点赞的3则帖文,将赢取vibes送出的FairPrice购物礼券!
截至日期:10月08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