狮城迎来白玉兰国际音乐节亚太区总决赛,戴晓莲以古琴促中新文化交流

(图:白玉兰国际音乐节)

新功能!

听新闻,按这里!

我要听,按这里!

白玉兰国际音乐节亚太区总决赛将于明晚(7日)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化中心和美礼堂举行,活动除了表彰音乐节各项比赛的获奖者外,众多中国非遗传承顶级艺术家也将同台在狮城带来精彩演出。

身为总决赛评审及文化交流嘉宾的戴晓莲教授是古琴组评委会主席。她是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、教育家,现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同时担任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副主任、中国琴会副会长,也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传承人。

戴晓莲在接受vibes访问时表示,今年是第7届白玉兰国际音乐节,以往6届均在中国举办,而今年首次设立亚太赛区。她坦言,最初听到组委会的设想时,一度担心海外是否具备举办中国民族乐器赛事的群众基础。

然而,随着越来越多古琴爱好者主动向她咨询赛事细节并报名参与讲座,她深刻感受到新加坡华乐事业的扎实基础与高水平的音乐文化素养。

音乐本无国界,戴晓莲这次以评审与交流嘉宾的双重身份来到这里,也希望能通过古琴这一非遗艺术,为中新之间的文化交流增添一份力量。

谈到对总决赛选手的期待,戴晓莲希望看到优秀的选手与演奏者都能在舞台上发挥出最好水平,收获自信与成长。

针对选手的备赛建议,她指出,古琴登上民乐比赛舞台一直存在不同的“声音”,部分保守的琴家认为,这样的竞技形式与古琴“含蓄、与世无争、修身养性”的文化特质相悖。

然而,戴晓莲教授则以教育者的视角,看到其中正反两面的意义。她认为,参赛者在备赛过程中,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断提升古琴的文化修养,也应以精湛的演奏展现古琴深厚的内涵与独特的审美境界。

“只有扎实的基本功,才能演绎出古琴‘轻微淡远、和静轻雅’的韵味。”

在“评委大师一对一点评”环节中,她最注重的是演奏的自然与投入。“我看重演奏者的肢体语言能否与音乐表达相契合。音乐应当是自然的流露,而不是刻意的表现。”

(图:白玉兰国际音乐节)

古琴的“传承”与“创新”

对于古琴在快节奏、数字化时代如何吸引年轻人,戴晓莲认为,古琴曲中也有快与慢的变化,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。

“音乐是活的传承,不同年代都会留下独特的印记。年轻人应多听、多比较、多感受,才能体会古琴陶冶性情、丰富情感的力量。”

谈到“传承”与“创新”的关系,她认为两者相辅相成。“没有传承,创新就会失去价值;必须先有深厚的传承,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创新。”

她提到,在过去70年里,查阜西、管平湖、吴景略、张子谦、姚丙炎等前辈,为古琴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。成公亮、林友仁、李祥霆、龚一、吴文光等琴家,皆在古琴传承与创新中为后辈树立榜样。

“他们的实践提醒我们,要不断学习,并在前人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前行。”

相关标签
  • 戴晓莲
  • 古琴
  • 白玉兰国际音乐节
  • Magnolia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
  • 订阅电邮简报

    订阅电邮简报

    每周接收最夯娱乐生活内容

    Subscribe now


    热门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