萧正楠、黄智贤“沦”当绿叶 一线港星为何在中国剧中占不到优势?

(图:艺人社交媒体、互联网)

新功能!

听新闻,按这里!

我要听,按这里!

近日,香港TVB和中国大陆合拍剧《无相之城》的演员阵容里,出现了久违的萧正楠及黄智贤等知名演员,但剧中的主戏都不在二人身上,而是被用来衬托3名年轻主角。

哪怕是一线艺人,在中国大陆市场上却未必能占优势。就说佘诗曼,在当年红红火火的《延禧攻略》中所出演的“娴妃”,也甘当“魏璎珞”吴谨言的陪衬。

大咖港星在中国大陆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游戏规则。他们“沦为绿叶”的现象,与其说其自降身价,不如说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中,重新寻找定位和价值的一种折中。

蔡少芬在中国靠专业配音员杀出一条血路。(图:《后宫甄嬛传》剧照)

当不上主角有原因

中国大陆的市场环境、行业制度、受众喜好和演员自身的竞争力等因素,都可能导致港星的角色定位发生变化。

行业制度差异:香港影视产业曾经非常成熟和工业化,但近年来的影响力却有所下降。许多香港演员的薪酬待遇和中国大陆演员无法相提并论,因此不少人选择北上发展。然而,当地的影视市场近年来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随着大量资金涌入,使得影视剧投资成本和演员片酬大幅提升。虽然随着政策调控和市场趋于饱和,这种“天价片酬”有所缩减,但一线演员的片酬依旧很高,更别说是顶流明星。而香港演员的薪酬制度,即便是一线者也可能拿的是固定工资,导致他们面对竞争时处于劣势。

受众群体的变化:香港演员在港片和港剧中建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,在中国大陆市场并不能完全“平移“。当地的观众群体庞大且多元,对演员的认知和喜好与香港观众有很大不同。成语“淮橘为枳”讲述的正式这种情况——橘树栽在淮南就是“橘”,而栽在淮北却变成了“枳”,意喻同样的事物会因为环境不同而发生改变。

语言和文化隔阂:许多香港演员都败在“普通话”不够流利,这在需要同期收音的电视剧中是一个很大的障碍。尽管不少演员都在努力摆脱广东腔,但口音问题仍会影响表演的流畅度和观众的代入感。君不见蔡少芬在《后宫甄嬛传》里饰演的皇后“宜修“虽然入木三分,但其憋口的华语原音片段还是大量流出,被网友“诟病”至今。

人才济济:除了千锤百炼的老戏骨,中国大陆影视圈每年都有大量优秀的年轻演员涌现。这些年轻演员不仅善于自带流量,而且演技也日趋成熟。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,香港老牌演员很难可以再像在香港那样占据绝对的“C位”。

戏路、角色限制:早已成名的香港演员在本土通常具备特定的形象和风格,但到了中国大陆,他们可能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主角剧本。而许多制作方更倾向于让自家演员担任主角,让有知名度和演技的香港演员来充当配角,以此来提升剧集的品质和话题度。
 

延禧宫里住着的是令妃娘娘,但佘诗曼比吴谨言更加抢戏!(《延禧攻略》剧照)

配角自带光芒!

虽然在剧集中只能当“绿叶”,但有很多非主角戏往往却是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很多香港演员正是凭借扎实的演技和丰富的经验,将这些配角演绎得光彩夺目,甚至比主角更受观众喜爱。

说回“新闻女王”佘诗曼,她在《延禧攻略》中饰演的“娴妃”虽然不是主角,却早已成为观众心中的经典角色,甚至比演技尚嫌稚嫩的吴谨言更加抢戏!

有麝自然香。

花开蝶自来。

订阅电邮简报

订阅电邮简报

每周接收最夯娱乐生活内容

Subscribe now
相关标签
  • 香港演员
  • 香港艺人
  • 中国演艺圈
  • 中国市场
  • 内娱
  • 中国影视剧


  • 热门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