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幸在这几年,通过各类音乐节目,看到林志炫的身影。
握紧麦克风,声线随着伴奏高潮迭起,他总显得从容,棚内嘉宾听得如痴如醉,屏幕前的观众更是称赞连连。
不为了证明什么,而是透过一次次的挑战,训练自己变得更好。
他说,One Take(一次成型演唱)是他的执念,也是对自己的要求。而他背后付出的努力,值得说给大家听。
新的一年,新加坡见
歌手林志炫将在2026年来到本地参与“Singland Festival”音乐会,新年第2天就能与新加坡粉丝们会面,他表示非常开心也很期待。距离上次来到本地已近10年,林志炫依稀记得当时游遍圣淘沙、克拉码头等地,此行期待能到新去处走走看看。
此次音乐会总时长90分钟,歌单必然是精挑细选。林志炫透露,除了将重现演唱会上精彩的曲目,也会加入一些“新加坡限定”歌曲,粉丝们敬请期待。“我知道这个活动相当盛大,除了我之外,还有 Rain,以及我很喜欢的三度格莱美奖得主 NE-YO,对我来讲既期待也很有意义。以这样的 Festival 形式,还有其他歌手参与,我会很想把它做好。”
台上竞演,磨练自我
林志炫近年来参与了不少音乐类节目,包括《歌手》、《披荆斩棘的哥哥》、《我们的歌》等,全方位展现歌唱实力,赢得了不少观众的青睐。对自己而言,节目为歌手们打造了最佳的表演环境:“这类节目会引进最新、最好的音响系统,乐队也非常出色,经常有30多位乐手。以这样的乐手规模和音响配置,一般歌手很少碰到,除非在自己的巡演。但就算是巡演,我也不太可能一下子叫来30多位乐手。”
这样的配置,对林志炫的One Take执念起到了助力的作用。“如果一个节目有非常好的音响设备、出色的乐手,(表演)可以一次完成……对我就是非常大的诱因。尤其是‘唱现场’的感觉,对我吸引力大过进录音室。”
直播与不修音
说到现场表演,就不免提到《歌手》系列节目自2024年起改用直播形式呈现。不少观众认为这样的形式能更好地展现歌手们真正的歌唱实力,而在今年再次登上节目的林志炫也认为,与其说是挑战,不如说是吸引,“这几个关键字:顶级音响、顶级乐手、现场直播、不修音,对我吸引力极大”。
同时“直播”对一些人来说是压力大过享受。林志炫认为只要自然地去面对,必能得到肉眼可见的进步。不要过度在意外界评价,更专注于内在修为:是不是越来越稳定、越来越进步,能不能克服心跳加速对演唱的影响?
他透露会在跑步机上练呼吸,从“二吸二吐”练到“四吸四吐”,目的是让自己即便心跳加速,气息依然稳定,这样一来上台即使紧张,呼吸也不会乱。“我给自己的目标是:做一个现场和录音室一模一样,甚至现场超越录音室的歌手。这些节目是我的养分,都会转化为经验值,让未来的演出更稳定、更精彩。”
“行走的 CD”并非一朝一夕炼成,而是持之以恒的锻炼。林志炫说,这些背后都是长期训练与自觉:给自己设定目标,并为之负责任。上一轮演唱会得到了“现场超过以前的 CD”的反馈,林志炫表示,自己也常鼓励大家现场听完后再回去播 CD,看看有什么不同:“很多人说回去听 CD 觉得‘音有点淡’,还想再听现场。”
“竞技型歌手”的标签
也因为参与了不少竞演类歌唱节目,观众或许会将林志炫与“竞技型歌手”做挂钩。对此,林志炫说,自己上台时紧张少、兴奋多,早已习惯“现场直播、不修音”的舞台。他举例《没离开过》、Queen 的“Somebody to Love”、Sam Smith的“Writing’s on the Wall”,这些高难度作品要在直播中稳定呈现,背后都经过千锤百炼。
外界眼中的“竞技”,对他来说其实源自热爱与敏锐的耳朵:不断去攀登一座座“歌曲的山”,在技术与情感表达之间找到平衡,并坚持一气呵成的 One Take。当这一切做到时,别人自然会觉得他是“竞技型歌手”,但对林志炫来说,那只是努力之后的额外奖励,“我同样也是感情型的歌手”。
寻找新火花
林志炫在节目中结识了不少让他欣赏的歌手,其中迪玛希在他心中是年轻的“大魔王”,不仅音域宽广,实力也持续进步。谭晶在中国风与流行的结合上独树一帜、林忆莲则勇于创新,唱跳俱佳。
新生代里,他特别看好单依纯和黄霄云,尤其与后者留下许多精彩合唱作品,拓展了他的音乐领域。林志炫坦言,这些节目带给他“忘年之交”和“年轻能量”,也成为寻找新火花的机会。他未来仍会广泛尝试不同曲风,把能唱得精致的歌磨好,用音乐积累更丰富的人生。
欲知Singland Festival 2026详情,请浏览singlandfestiva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