狮城有约 | 人工智能取代你?部长:用得多才能知道它的不足

数码发展及新闻部长杨莉明指出人工智能无法取代所有工作岗位,更可能是取代一部分环节,因此提高我国竞争力,确保这些还需要“人”的工作可以留在本地尤为重要。

“除非全世界人类完全没有工作,那新加坡当然也会受到影响,只要世界还有一些工作,我们应该关心的是怎么样把这一些工作保住,在新加坡可以让人去做。我们是要能够善用科技,让我们的劳动队伍,让我们的企业,乃至我们的国家,整个经济体更有竞争力呢,或者是让其他的国家,其他的企业,还有其他的劳动队伍把我们抛在后头?”

售卖健康沙拉饮食的SaladStop,正研发新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来帮助食客客制化食谱。行政总厨曹晖分享说,公司发现有68%的客人习惯定制自己的食谱,需要了解食材营养成分、烹饪手法,甚至食材的来源。但人工很难在极短时间内,完整地整理和表达这些信息,不过人工智能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回答,而且是百分之百正确的答案。

曹晖强调:“引入AI是为了强化我们的员工,去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提升,这不是一个取代人力的机器。

未来也可能有方言聊天机器人

虽然人工智能似乎提供了许多便利,但要用这些工具,例如扫码点餐或是聊天机器人,还是需要掌握一定的能力,对一部分年长者来说也许会有语言的隔阂。新传媒艺人刘谦益提出,是否也能使用方言作为聊天机器人的语言之一。曹晖认为完全有可能。

毕竟早期科技,人类和机器的互动必须依靠代码,而现在已经可以直接通过语音或者文字互动,相信要使用方言也只是时间问题。

人工智能可助长者“保住”工作

在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员工或重新设计工作流程方面,刘谦益也关心是否可以为年长者重新设计一些工作,让年长者跟人工智能一起工作。

杨莉明部长就表示这完全是可能的。她以媒体网站上的“读报”人工智能工具为例,它可以把新闻总结好,让用户“听”新闻,而不是“读”新闻。这样的工具未来也许可以帮助视力下降的、有困难的年长者,继续待在原本的岗位上做得更久。每一个年长的员工也许甚至可以有自己的小助理。

“原来你以为已经不能够胜任的工作,现在人工智能可能还可以延长你的工龄,事实上可以帮你做一些费力的工作,比如说检查错别字,在还没有出版之前一定要查错别字的。”

部长:人工智能科技 学越多越好

杨莉明部长认同表示,要学习人工智能工具对一些人来说并不容易,回忆当年刚刚学电脑的时候:“那个时候很惨,整个大学校园里面才有几台电脑,然后做不完工作忘记储存的话……那个时候头太大了,所以我觉得那个是噩梦。”

部长说日常生活中用数码科技来做沟通、买东西付款,还有用来搜索都相对容易,但是要更深一层地用数码科技,确实不简单。

“其实我们在整个社区里面有很多数码大使,他们也努力地,尤其是对于我们的乐龄人士,希望帮助他们能够了解,还有应用数码科技。”

刘谦益分享自己近期修读人工智能的课程,学习如何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协助翻译剧本、制作图像。他认为,只要会使用基本功能,就足以帮助提升效率,无需执着于“用得很深”。

两个孩子的家长何俊勋也分享经验说,曾和孩子一起用ChatGPT合成动物图像制成视频,将新科技转化为亲子教材。他强调,平时应培养孩子自律使用,而非依靠规定使用时间来限制孩子。“与其放个计时表,不如教他们培养自制力。”

杨莉明部长感慨,做家长不容易,因为大家很多时候只能依据自己的成长经验去教育小孩,但如何教育小孩使用人工智能却没有先例可循。

“我们一般上是怎么教孩子?其实我们都是从父母那里学习的,他们怎么教我们,我们就怎么教孩子。但现在有一个问题,就是父母教我们的时候不是数码时代。”

“我觉得作为一个社会,我们在这方面可以加强,比如说政府不同部门,卫生部、教育部,还有家庭和社会发展部研发了一套工具,可以帮助更多的家长理解,在孩子小时候,什么是适当的屏幕使用时间,怎么适当地使用电子器材,什么年龄才适合使用这些工具。”

至于人工智能到底要学到什么程度才算“够”,部长鼓励国人勇于尝试,从日常生活出发,逐步掌握更高阶技能。

“我觉得能够学得越多,是越好的,因为你用了这个科技,你才知道它的强项在哪儿,它不能做的事情又是哪一些。就是要不断地学习,你能够学多少就学多少。”

相关标签
  • 狮城有约
  • Hello Singapore
  • 狮城热话
  • Talk of The Town
  • 人工智能
  • artificial intelligence
  • 杨莉明
  • Josephine Teo
  • 狮城有约

    提供每日新闻,讨论时事热点、轻松分享生活资讯。全新节目《狮城有约》,每逢星期一至五,傍晚 6.30-7.30pm,和你有约!

    Advertise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