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点 | 跨国学习 企业合作 35年的新中情谊

1994年,翁文炳带着奖学金飞往北京,开启一趟人生旅程;如今,他在广州办学校、搭桥梁。他说:“我是中新人文交流的产物。”这段故事,是新中建交35年的缩影。

新加坡和中国于1990年建交后,两国在教育上的交流开始飞速发展。1993年,首次有政府奖学金得主到中国留学。翁文炳刚好迎上风口,在隔年领奖学金赴北京大学留学。

他说:“那年才高中毕业,原本打算留在本地,没想到这一趟旅程改变了一切。”

回国后,他教书六年,拥有体制背景,出任新加坡驻华教育参赞,后在中新广州知识城担任战略合作总经理;如今,他是教育机构董事、广州新侨学校教育委员会主席,继续推动青年交流与国际教育发展。

谈到个人身份,他说:“我就是中新人文交流的产物,这段旅程像是我的人生使命”。

科技合作跑前线  青年实习接地气

新中关系不只在戏台上“唱戏”,也在科技前线“发车”。Grab 与康福德高分别与中国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合作,即将在榜鹅推出无人驾驶接驳车服务,展现高科技落地成效。

而在教育合作方面,新中两国通过“青年实习生交流计划”推动300多名大专生跨国实习。中国学生贺存舵在本地酒店学到“服务的温度”;新加坡学生卓均镒则在深圳科技企业挑战“时间压力”。

文化传承新篇章

22岁的陈纬恬和张天骁的人生轨迹,犹如镜像一般。从小唱潮剧的纬恬,以新加坡南华潮剧社首位本科生身份,到上海戏剧学院修读京剧;而张天骁则从上海戏剧学院到南华担任艺术指导,今年开始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修读硕士学位。

他们穿梭新中两地,一来一往,却有同样的目标:让传统戏曲在时代里发光发热。

张天骁认为,文化就像润滑剂。“它可以巧妙地结合进整个社会齿轮的转动,从而丰富整个时代,朝一个发展的方向行进。”

相关标签
  • 焦点
  • Focus
  • 新中建交
  • 无人驾驶车
  • autonomous vehicles
  • 通商中国
  • Business China
  • 中国
  • China
  • 焦点

    聚焦天下,关心时局。深入浅出,分析国际动态,掌握狮城脉动。

    Advertise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