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广播事】永远的陈奶奶

“这件衣服穿了,看起来很老!我不要穿这件。”

听到97岁高龄的陈奶奶如此嫌弃衣服“显老”,我笑了。不只是因为她当时的神情语气像个妙龄少女,更因为我深切地感受到,即使已至耄耋之年,她依然希望自己看起来年轻。让青春永驻,或许是世间女子终其一生的心愿吧!

陈奶奶的女儿温柔地为她换上一件满意的衣服,然后,我请陈奶奶在缝纫机前坐下摆拍,记录下这个美好的瞬间。

除了双脚略微无力、需要手杖借力,陈奶奶的步伐依然稳健。谈到每日的运动,她立刻躺在客厅沙发上,举起双脚,敏捷地示范起她的日常锻炼。那利落的身手,着实让我吃了一惊。

这就是去年拜访97岁的陈奶奶时,她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。这些年,总有人问我,做了这么多期《印象古早》,哪一集最难忘?就在上个月,这个问题在CAPITAL 958的新节目《Mic住,别走》中再次被提及。当时我分享的是一个历时4年、从一通电台电话开始的变性人玫瑰的故事。

其实,在所有受访者中,还有许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和经历。而陈奶奶,是我迄今为止采访过的“古早人”里年纪最大的一位。

陈奶奶出生于1927年,四岁时随亲戚漂洋过海来到南洋,被送到养母家里。在她来新加坡的那一年,发生了一起虐待 “ Y鬟” 致死的惨案,因此,政府对所有从中国或其他地方到本地的年幼女孩都格外关注。根据当时的规定,这些女孩每月都必须到移民厅报到,以确保她们的安全。陈奶奶说她记得小的时候每个月,养母都要带她去向当局报道。

当我听到这段往事时,一种强烈的历史感油然而生。中学历史课本里,读过新加坡第一任华民护卫司司长必麒麟(William Pickering)推动设立保良局的事,也知道1887年殖民地政府通过了《妇女与女童保护法令》。而此刻,在2024年一个炎热的午后,在新加坡西部的一间四房式组屋里,一位满头银发、声如洪钟的奶奶,正在讲述她的童年。她,正是那个百多年前,直接受益于必麒麟所推动的法令的小女孩——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仍然存在于新加坡的城市里。

历史,原来并不遥远。

采访进行到一半,桌上的平板电脑响起,陈奶奶熟练地按下按钮,开始与儿子进行每日的视频通话。我也通过屏幕,和她的儿子打了招呼。除了大女儿每周固定探访,其他孩子也会不时去看她。尽管儿孙满堂,陈奶奶却坚持要住在自己熟悉的社区。她说,她喜欢清静,因为孙子们有时太吵,而且这样“更自由”。4岁下南洋,18岁结婚生子,儿女成群,我想我能理解她的心愿,终于可以享受一种独处的自由,一种随心所欲的生活。

她的帮佣,一个会说流利华语的女孩,对陈奶奶的照顾真是无微不至。当我说需要她年轻时的照片,奶奶在房间里翻箱倒柜地寻找记忆中在牛车水开店的那张。眼看已过了午睡时间,帮佣劝她不要再找了,该休息了。虽然这让我有些不好意思,但看到老人得到如此悉心的照料,我感到由衷的欣慰。

今年4月初,我收到了陈奶奶女儿发来的信息:“我的妈妈6/4她生日那天离开我们了。”

虽然感到错愕,但也明白这是每个人都将经历的旅程。只是家人原本以为这位硬朗的老人能活到一百岁,不舍之情溢于言表。

陈奶奶有5个子女,全部都完成了大学学业,其中一位是医生,两位是博士,一位是硕士。她有九个孙辈,其中5个是医生;还有12个可爱的曾孙。

我忆起她当时细数孩子们成就时,那欣慰中带着自豪的语气。一旁的大女儿显得有些不好意思,觉得这样好像“太爱炫耀”。我告诉她:“这绝对值得炫耀!”这正是陈奶奶一生的骄傲!

就像她的另一个女儿在悼念文章中写道:“她没有高学历,却用小学一年级的知识撑起一个家庭。做生意、操持家务、养育子女,样样都不落后。她学会了算账、进货、管账,还学英语、学游泳、学太极,甚至参加竞走比赛并两次夺冠——她是一个生活的强者,生命的战士。”

陈奶奶的一生,是新加坡“建国一代”长辈奋斗史的一个缩影,她那丰沛的生命力,她一生的精彩,是我制作《印象古早》节目中,一抹坚毅而独特的色彩。因为她,是唯一一个看了我的采访问题,然后坚定地说:“我不要谈这个,也不需要说我的名字,就叫我陈奶奶好了!”

“好样的,陈奶奶,都听您的。”

相关标签
  • 专栏:广播事
  • 广播事

    声音在空中回荡之际,以书写记录心情回忆。广播说不尽,沉淀下来的,以文字诉说。

    FB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958Shujun/ | IG: @Iamshujun

    Advertise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