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广播事】听歌进行式

念中学时开始听流行曲,在买卡带还属于奢侈品的年纪,想要拥有一首歌曲或专辑,除了花钱购买,其实另有诡计。就是自己当起“制作人”,策划一张专属的特辑!这是80年代另类盗版的把戏。

首先,在录音机里放置空白录音带,当广播中播出喜欢的歌时,就一个箭步冲到录音机前,按下“REC/PLAY“,歌曲就录进随时待命的卡带里。等到卡带两面都录满了,一张世上独一无二,集结了那些萦绕心头歌曲的客制化专辑就面世了,是上个世纪Spotify还没诞生前听歌拥歌的方式之一。

从广播中录下歌曲这种低成本娱乐,却带来高度满足感,还额外附送学习上的正面效果。为了学唱那些歌曲,就必须反复聆听把歌词抄下来。听一句后按暂停键写下歌词,然后重复动作。倒带过了头,再按快转键到刚才停下的那句,这样反复倒带写写停停,比复习功课还认真,却着实多认得了好些词语。第2天把歌词本带到学校,欣赏彼此或梦幻或可爱的笔记本,然后再一起咀嚼歌词的含义。这些抄写和听力练习,无疑成了语文基础的养分而倒带快转间,歌词都抄进青春里。

其实那些年,除了个人在家里随机的录歌,售卖卡带的一些唱片行也兼做翻录的生意,卖正版也卖盗版!当年好像没什么版权的概念,而这门生意印象中颇受欢迎,因为一张卡带10首歌曲里,也许你只喜欢一、两首,那么在精打细算的年代,花钱买一整张专辑就很不划算。因此也不知道是顾客要求还是唱片行老板脑筋转得快,给预算有限的客人提供翻录服务,为歌迷“量身定制”专辑。只要把喜欢的歌曲列张单子给店员,不管是否同家唱片公司,都可以录在同一个卡带里。据说,收费大约是一首歌三毛钱,再加上卡帶2元,整张专辑以十首为限,过几天录好了回去取,一张只花5块钱的全盗版卡带就完成了!

不过因为翻录的过程马虎,有听众分享过不愉快经历,收到专辑后发现歌曲声量忽大忽小,花$15买了个失望透顶。而除了流行歌曲,交响乐也难逃被盗的命运,萧邦、贝多芬、莫扎特等古典音乐伟人合集大约$2至$3左右,虽然曲高但价格比流行曲低。另外,听众还提到翻录卡带需知,就是卡带上方的四方小洞上薄薄一片,在歌曲录好后要记得挖空,不然一不小心就会“洗掉”原来的歌曲,还记得卡带有分60/90/180分钟3种吗?

会在节目中聊起当年翻录的“盛况”,应该是当时看到卡带发明者奥滕斯(Lou Ottens)逝世的消息。奥滕斯2021年3月6日在家乡荷兰逝世,享年94岁。根据网上资料,奥滕斯是荷兰飞利浦公司的一位工程师。他在公司领导的设计团队在1962年开发出了双孔卡式磁带,当时可是划时代的产品,改变了人们聆听音乐的方式。一年之后,飞利浦公司便给这个产品正式命名为卡式磁带(Compact Cassette)。从卡带到CD,奥滕斯1972年也参与了飞利浦CD的研发,1982年CD 大量推出后,逐渐取代了黑胶和卡带 。

而今歌曲已不装在盒子里,不占空间亦不惹尘埃,从前磁带纠缠一团的纷,用一支笔卷回的慌乱,仿佛前世之事。数码化存于云端的歌无需精挑细选,因为可随身携带的歌曲容量超出从前一张卡带只能有10首的X倍,随搜随有信手拈歌的日复一日里,从前等待一首歌乍现的惊喜不再,是否有一丝怅然若失?

一种在车水马龙的白天或万籁俱静的夜里,突然听到一首契合心境的歌曲,不是存于手机歌单里,不是网络随手点击,而是在时间无涯的旷野中,广播无形的声波里,不早也不晚播出了,无需高端的科技,是听歌最初的记忆,缓缓牵动情绪直达心底,宛若邂逅一场不期而遇。这或许就是广播永恒的魅力。

相关标签
  • 专栏:广播事
  • 广播事

    声音在空中回荡之际,以书写记录心情回忆。广播说不尽,沉淀下来的,以文字诉说。

    FB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958Shujun/ | IG: @Iamshujun

    你可能会感兴趣 You may also like

    Advertise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