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满城三带黄金甲】《一饭封神》:什么样的心态一饭抄神

中国竞赛型食综《一饭封神》,播出后遭观众强烈置疑抄袭仅1年前于Netflix播出的韩国食综《黑白大厨:料理阶级大战》。

《一饭》无论是赛制、设定、场景,都与《黑白》极高度雷同,绝不可能纯属巧合。

只有两个可能,但最让护航者期许的“买了版权”的可能性,已被Netflix官方直接了当表示并无此事,剩下的唯一可能,就是抄,而且是彻头彻尾、毫无廉耻的抄。

上节目做饭长脸,抄别人自己打脸

中国因网络限制政策,当地看不到Netflix节目(除非翻墙),一般理应也没看过《黑白》,但《一饭》节目组非但看了,还看得灰常仔细,以至能分毫不差地复制出中国华语版的《黑白》,真是一大讽刺。

对此,《一饭》节目组至今三缄其口,不予置评,试想,这是多么大的指责,若非属实,怎可能不加以澄清?所以是不是抄袭,应该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了。

中国常被嘲讽为山寨王国,因当地知识产权意识低落,抄袭融梗猖獗,官方打压有限,民间乐此不疲。

近年韩国反过来屡次踩线,妄想将以前传入韩国的一些中国悠久文化占为己有,引发网上多次空战,但就在中国人民及世界各地看不爽韩国盗窃行为的华人,都在极力捍卫中华文化的这一刻,《一饭》却大大打脸了自己,且程度之大,足以让全球华人蒙羞。

《一饭》评审、来宾、参赛厨师当中不乏长居中国国外者,还有香港、台湾、新马人,他们可没有网络限制,是否真的没看过《黑白》,无从证实,但若看过还愿意受邀参与《一饭》,那是什么样的心态?

评审和嘉宾就算了,厨师若看过《黑白》,是不是就等如“Squid Game”的456号再次参加死亡游戏一样,对赛制了然于胸,胜算提高?“Squid Game”都没像《一饭》这样一比一照搬游戏关卡呢。

你要参考,要借鉴,都行,但是不是应该做些改动改编,甚或只取概念后将之发展成全新样貌,起码都还能说是二创,有至于像帧对帧翻拍电影那样只是换人换语言?

节目组是实在太崇拜《黑白》而认为任何改动都是亵渎,还是单纯懒惰不想用脑?这又是什么样的做节目心态?

三强鼎立,标准分歧

抄袭之事吐槽完,现在来以观众视角聊聊《一饭》观感。

先说评审,《黑白》以高端餐饮代表安成宰和大众化口味代表白种元组成双人评审,比赛期间两人会因意见分歧进行讨论,并从料理的方方面面说服对方,增加节目可看性;反观《一饭》采取了较简易的奇数评审组,3人看法不同只需少数服从多数即能快速解决。

《一饭》3位评审中的新荣记集团创办人张勇(人称荣叔)和香港米其林二星餐厅创办人兼主厨郑永麒(Vicky)都是业界代表性人物,谢霆锋专业度肯定比不上,但仗着全球首位米其林之友荣衔,代表他有资格品评美食,外加明星身份,反担任了评审长。

谢霆锋够不够格在这样一个大厨云集的料理比赛当评审,不好说,只能说,他在荣叔和Vicky两强之间,就算是为大众化口味发声吧。

看了多轮比赛之后,觉得他们的评审标准似乎不太一致,不知道节目组是否给了他们打分规则,感觉主观喜好是关键。(当然这种比赛本来就仰赖评审个人口味)

场外来宾,综艺效果

《一饭》还多请了3位口述担当的比赛场外来宾,增添综艺效果:担当美食嘴替、近年努力切割脱口秀的前脱口秀演员李诞;担当总顾问的美食纪录片导演陈晓卿(我就问,你这位总顾问有没有看过《黑白》啊?没看过的话,你怎好意思当总顾问?看过的话,你又怎好意思当总顾问?);澳门永利皇宫行政主厨谭国锋。

3人说实话完全多余,李诞就是被请来念广告词的,比赛中一直插科打诨的说话,毫无评述价值,听着真烦;陈晓卿只会讲官方好话,应该去当AI代言人;谭国锋很明显不善言辞,一开口讲话就会让人想睡觉。

《一饭》也制作了很多赛后节目,每星期都有什么解忧局、走心局等,初看名称还以为是爆料,结果只是把评审和参赛者请去团团围坐吃饭聊天,纯纯的谈话性综艺+伪真人秀,但内容与过程沉闷无聊,跳着看了一两期,谢谢别再联络。

大厨vs小厨

《黑白》基础赛制是由隐藏民间的80位黑汤匙厨师,“越级”挑战业界享负盛名的20位白汤匙料理师傅。

这个基本盘在《一饭》不变,仅是改了名称和人数,由84位“无名小厨”对垒16位知名“大厨”。

设定同样抄《黑白》,小厨不能显示真实姓名,仅以代号进行比赛。

小厨们的官方介绍,都说是来自普通餐馆或摊档,宣称他们是民间师傅,实际上当中有“埋伏”了一些大厨。

如“狮城黑马”其实是新加坡米其林二星餐厅主厨,并非默默无闻的小厨师,虽然他或许不够格与在场的大厨比肩,但也明显不该降级来当小厨。

第1轮:小厨入局战

限时120分钟,3位评审品尝84位小厨所做的拿手菜,选出16位入局。

这是小厨初显身手的一关,也是评审表露评选标准的时刻。

谢霆锋最耍帅,举拳头讨酱汁试尝,被误会是要与参赛者击拳,已成笑话;Vicky最执着,一直强调“balance”,成了口头禅;荣叔最实在,专注口感与功底。

介绍某些小厨时,会特别做前采,增加人文意识与情绪价值,但在这类讲求技术的比赛,反而是让观众分心的累赘,还不如不要。小厨的前采越长,泄漏了他往后的比赛成绩一定越好。

第2轮:大小厨对决战

大厨和小厨一对一对决,《黑白》的评审蒙眼吃,连喂食都由节目助理动手,是非常实质性的盲选。

《一饭》则为盲选下了新的不盲定义,评审只是不能看厨师烹调过程,却能看到菜品。

之前评审就已知道谁对谁及采用什么食材,在只有两个人选之下,从完成菜品的风格、摆盘,就能轻易猜出(有些都明显到根本不用猜)是谁做的料理,所谓盲选公平性,在睁眼进行下荡然无存。

第3轮:大小厨团队战

与《黑白》一模一样,连大众评审的座位设计都完全照抄,真是佩服节目组能将“我偷我骄傲”的精神心态发挥至极致。

最后一场出现戏剧性平分(很难相信不是节目组背后操作),结果由3评审的票数决定胜负,若然如此,又何必大费周章邀请大众来当评审?还不如一开始就请奇数民众,反正也是少数服从多数。

第4轮:小超市复活战

进一步确定有剧本,为达到大厨和小厨人数尽量均等,评审掌握绝对权力,对,就是由他们说了算,说什么都算。

第5轮:餐厅经营战

节目组终于动脑了,大方向不变,小细节更改,与《黑白》不同的是,前来试吃的客人为200位,比《黑白》多了10倍,分4轮进行,客人分轮由大学生、上班族、美食博主及媒体、餐厅老板4类组成,难度循序渐进,最后一类客人最难取悦,赛制允许参赛餐厅每轮结束后调整菜单价格。

正式比赛开始前,先办了一轮明星试吃,邀请刘嘉玲、蔡卓妍、陈妍希、丁真珍珠、祝绪丹、杜海涛、王以太等前来冲收视。

过程同样是明星们纯哈啦,刘嘉玲、王以太、美团副总魏巍的点评比较有价值,其他都没什么,陈妍希、丁真珍珠连点评的话都讲不好。

这一轮比赛考验的是参赛者耐力、抗压力和应变力,本以为是纯靠菜品决胜负,结果越到后面出的花招越多,附送隐藏菜品、压缩价格变换菜品来收获客人剩余零钱,都是变相作弊了。

大厨Seven甚至在客人的余钱少到没法点单情况下,承诺出菜,条件是客人不能再去其他餐厅消费。

明面上是说现实经营就要各出奇招,但像那样损人利己的“贱招”,现实生活中不鼓励,有荣誉感的厨师或餐厅经营者也不屑做吧(如大厨帅小剑就由始至终不肯跟风打削价战)。

本轮发生了个小插曲,小花餐厅队长小厨小花儿置疑队友大厨邵德龙老师傅的招牌猪扒,要求改炭烤,加木姜子,之后再置疑腌制方式,建议加嫩肉粉。

邵德龙名气响亮,招牌猪扒饭连队中的香港名厨黎子安也不断宣称是香港最好吃,小花儿挑战权威,自是令邵德龙相当不满,两人一度关系紧张,后续发展是小花儿广受观众批评,导致她任职的餐厅被灌负评,最终她在本月初宣布离开任职餐厅。

第6轮:厨余盲盒战

《一饭》原创,但美国料理节目“MasterChef”就有这个环节,按照节目组用功参考的程度,借鉴可能性颇高。

餐厅战第2、3名的队伍成员各自分开参赛,等于餐厅战白打了,因为之前排名根本不重要。

《黑白》让各餐厅队伍内部选出“最废”的一或两位淘汰,虽然残酷,但更实在,餐厅经营本来就讲团队理念,谁表现欠佳由最清楚不过的队友选出来淘汰,合理。

第7轮:人生料理战

准决赛,照抄《黑白》,可以看出厨师们的比赛智商、胜负心、情感值等等,但嘴讲小作文精彩感动与否,是不是打动评审的关键,或加分的元素,有待商榷,与面试一样,舌绽莲花和实质办事能力不会一直成正比。

第8轮:总决赛

将《黑白》准决赛第二回合的无限料理地狱赛,改当《一饭》的决赛内容,大概是本节目唯一可认可的改动。

《黑白》以豆腐为主食材,难度高于《一饭》的鸡蛋,毕竟鸡蛋太普通太常出现在各种菜品,随便有在家煮饭的家庭主妇都能用鸡蛋做出5、6种料理不是问题。

还不如用米饭当考题,也符合《一饭》节目名称,反过来到最后两强对决才加入鸡蛋当第二道主食材,更好。

冠军屈雨瑜(外号宴究生)实至名归,她做的6道鸡蛋料理,几乎每一道都惊艳,味道只有评审吃得到就不说,单是创意(如蛋白面条)和料理外观,就已KO不少其他对手,而且看得出她的料理已能中西合并融会贯通。

亚军大厨杨艳彬功底深厚,自信有料,缺点是被中菜局限,决赛题目是鸡蛋和米饭,结果他就做蛋炒饭,即便是特色好吃的蛋炒饭,终究要败在对手的创意下。

他说他惯于参加比赛,却未能让这优势成为他的制胜关键,还是说,他觉得炒饭最能符合“一饭封神”的寓意?可惜评审不这么认为。

相关标签
  • The Divine Dish
  • 一饭封神
  • 专栏:黄金三甲
  • 满城三带黄金甲

    黄金三甲 - 网络与社媒重度使用者,热爱娱乐产业,主张玩物尚志。终身以文字为伍,在网络平台笔耕小说影评,于部落格脸书随谈漫画书籍,贯彻妄想,乐此不疲。

    FB: 黄金三甲妄想国度

    Advertise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