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脱口秀线上节目在2023年经历HOUSE事件所引发的轩然大波后,沉寂了1年,去年重磅回归,一开两档,分别为腾讯的《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》和爱奇艺的《喜剧之王单口季》,后者更邀请到周星驰当发起人,做足噱头。
今年两个节目都推出第2季,且已于不久前正式完结,以下就来聊聊。
脱口秀是什么?
先说说“脱口秀”定义,它源自西方的Talk Show和Stand-up Comedy,前者一般指主持人与来宾针对特定议题进行对话的节目,后者则是一个人站在舞台上讲段子逗乐观众的喜剧形式。
脱口秀名称就是Talk Show的音译词,Stand-up Comedy中文名为单口喜剧(香港则由黄子华创建名称“栋笃笑”),中国脱口秀形式明显更趋向于Stand-up Comedy,两者已混淆,或者说,共融。
很多脱口秀演员都异口同声认为脱口秀应包含不同形式,反正只要是有人在台上讲笑话,基本都算,连从日本引进的双人站台喜剧“漫才”也来分一杯羹,《脱友》就有一对漫才组合,分别于去年和今年的比赛先后夺得冠亚军。
漫才形式类似对口相声,惯常搬演特定情境,形式更接近Sketch Comedy(喜剧小品),与目前脱口秀更广泛被认定的单口,有着根本上的分别,个人觉得《脱友》和《喜单》在参赛条件上可以再收紧一些,以示公平——当然这两档比赛终究是综艺节目,效果和收视才是考量,公平恐怕只是其次,这个下文还会聊到。
观众全权主宰胜负?
两档节目赛制大同小异,都是参赛者一轮接一轮过关斩将,高分者晋级,下一轮分数归零重新比过,直至总结赛分出名次。
分数由现场观众于个别演出后即时投票决定,《脱友》是196位观众加4位领笑员1人1票,总共200分;《喜单》则是200位观众加4位气氛组组长1人1票,总共204分;两者在这方面同样高度相似。
观众投票是什么概念?就类似影视颁奖礼,由专业评审给出“最佳”,与观众投票选出“最受欢迎”的分别,显然《脱友》和《喜单》都更倾于选出“最受欢迎”。
《脱友》前身《脱口秀大会》的胜负条件则复杂得多,最初是由领笑员拍灯决定参赛者是否具备晋级资格,之后加入观众投票,但领笑员掌握可颠覆胜败的1人5票,并非全由观众主宰。
后来《脱友》和《喜单》不约而同让每位嘉宾1灯1票,不少嘉宾因无须再操胜败大权而大呼压力减少,更能放松欣赏演出。
专业评审请不到?
专业评审和观众投票差在哪里?
专业评审会将参赛者的临场发挥、内容创意、个人风格、成长轨迹等等都纳入考量,但观众可能就单纯你能逗我大笑,我就给你投票,其他都不管。
当然,这并不表示观众就缺乏考虑更多更广之人,也不表示专业评审的专业度,就一定具有公信力(所以很多影视颁奖礼都会出现爆冷状况)。
《脱友》和《喜单》都把胜负全权交给观众,证明两档节目都更看重大众口味,但也有可能要请到一批对中国脱口秀有深度认识的专业评审,并不容易。
纵观两档节目的点评嘉宾,身份都是歌手、演员、主持人类的艺人,当中不乏接到节目组邀请才对脱口秀临时抱佛脚之辈,那还是干脆都让观众投票好了。
什么样的段子能炸场?
观众投票的原则是“喜欢台上的表演就给票”,但诡异的是,一些爆梗连连的炸场演出,最终非但没得满票,甚至差了不止几票,而是十几廿票,也就是说,即便是全场嗨翻的演出,现场仍有十来个观众不满意而一票都不给?这要求也未免太高了吧,等于是看周星驰电影也不会笑的了。
参赛者都希望自己的演出能炸场,而段子的类型,其实就能决定有没有这样的潜质。
有一类段子是抒发个人情感,虽然会有一些笑点,但普遍难嗨;要哄堂大笑的,多半得带无厘头笑料;讽刺入骨到位又好笑的冒犯型段子,最有炸场可能。
如《喜单》总决赛,翟佳宁两轮段子都是吐槽,而且是吐槽赛制、嘉宾、观众、节目组等在场元素,本质就跟曾经大受欢迎、年年举办的5季《吐槽大会》一样,肯定是要炸的。
相比另一呼声很高的参赛者嘻哈,她从第一轮开始几乎场场炸,但到决赛二轮,却一反常态讲了个怀念爷爷的段子,就如前文所述,抒发个人情感的内容,一般得票率不会太高,果不其然,冠军让翟佳宁意外抱走了(他自己看到结果时也愣了)。
要出一个女冠军了吗?
上价值的段子一般也会比较受落(当然还是得好笑),但也有例外,如《脱友》的高分选手“漫才兄弟”(他们现在出场都称本名徐浩伦、谭湘文)的段子就几乎都纯搞笑,却屡获好成绩。
脱口秀演员以男性居多,女性话题从去年至今年就都一直被炒作,尤其女嘉宾和女参赛者,会不断以女脱口秀演员当自强来精神喊话,这本来也无可厚非,但不断重复强调,难免令人生厌,反效果显而易见。
而且当中满含性别平等的呐喊,性别歧视的平反,其实真不需要,不用一直把“今年是不是要出一个女冠军”挂在嘴边,大家凭实力,真出色的话是不会被忽视的,无论男女。
某些参赛者的段子话题性单薄,一上台你就知道Ta大概会讲什么,或许他们认为那就是个人风格,也符合某些嘉宾点评时强调参赛者该建立个人风格,但那更多的是指表演的特色,而不是内容的限制。相比之下,《脱友》参赛者所讲的话题,会比《喜单》的更多元一些。
比赛的段子有编剧修改?
很多参赛者都会感谢战友、朋友、编剧、导演的从旁协助,帮他们打磨段子,我一开始听说比赛还能有专门的编剧组帮忙选手修改段子,是挺讶异的。
台湾著名脱口秀演员曾博恩与团队打造的大型脱口秀舞台节目《炎上BURN》,邀请多位知名艺人网红来讲脱口秀,他们念的稿子几乎全由编剧撰写,嘉宾只是露个脸讲篇稿(现场应该还有提词机),不过那毕竟只是一场表演,编剧写稿,无可厚非。
《脱友》和《喜单》名为比赛,参赛者都是职业(或兼职)线下脱口秀演员,段子不是该由参赛者本人独力完成才对吗?
想象歌曲创作比赛,参赛者作品皆由主办单位聘请的专业音乐老师协助修改润饰后,才发表参赛,这不等于变相作弊?
这不仅关系到公平性问题(同一组编剧为不同参赛者修稿的付出值能不可能一样),也关系到作品原创性(经多人修改后的成品,最后剩下多少趴属于参赛者本人?)
节目组当然是为了让节目好看,才做此安排,但比赛就是比赛,我不知道一个脱口秀演员如果没有自己写好段子的才华,还能不能算是优秀的脱口秀演员(难道真的就只注重“演”?)。
如此熟悉,没别人了?
两档节目的点评嘉宾各4位,都是拍灯给票,呈现方式再次高度相似。
《脱友》嘉宾称为领笑员,今年由大张伟、罗永浩、陈鲁豫、李宇春担任,前3人是常客,尤其大张伟,早在《脱口秀大会》和《吐槽大会》就已频密亮相,实话说看到他就想问:怎么又是他,没别人了?
陈鲁豫不失知性主持人风范,点评言之有物,常驻合理;罗永浩同样辞锋锐利,可惜这一季收敛太多,矫枉过正,大失趣味性;李宇春就只是将一般观众请上台当代表,可有可无。
重复性高的旧嘉宾,外加个语不惊人的新成员,《脱友》的点评评不出新意,流于走个形式之举。
(参赛者重复性也很高,如呼兰从《脱口秀大会》第2季参赛至今,已出赛6次,频率之高可见一斑)
星爷原来是奖品?
《喜单》方面,先吐槽一下发起人周星驰,由始至终从未现身现场,而只是参赛者于其中一轮优胜后可集体到香港觐见本尊,说星爷是发起人,还不如说他是“奖品”。
朝圣过程会当作幕后花絮呈现,但过程只见不断尬笑,参赛者们竭尽所能逗笑星爷,更像集体面试,只望能获星爷青睐,在他下一部电影中露个脸光耀门楣。
相信即使没星爷当发起人,《喜单》也能照样上档,这星噱头,或许只是拿赞助时起到助攻作用吧。
去年的冠亚军付航和小鹿,今年担当老友/魔王,贴在主持人庞博身边插科打诨,但小鹿话不多,但凡出口都是不着边际的好听话,付航更惨,简直零功能;原来两人没打腹稿就无法出彩,临场即兴能力严重欠缺。
点评都只讲好听话?
《喜单》点评嘉宾名为气氛组组长,但就如翟佳宁所吐槽,现场气氛根本不由他们带起,何来气氛组之说?更好笑是根本也没组员,又何来组长之名?
4位嘉宾当中杨天真和郭麒麟固定,其余两座不时换人,一季下来出场过的嘉宾包括大鹏、马东、侯佩岑、万妮达、岳云鹏、程潇、胡彦斌、朱珠、罗永浩、姚晨、黄子韬、孟子义,新鲜感倒是比《脱友》来得高很多。
《喜单》嘉宾点评同样尽讲好听话,久了实在无甚可听之处,虽然鼓励重要,但提出不足之处才是进步的动力不是吗?没说一定要毒舌,但粉饰太平过头只让人觉得假,尤其连杨天真和罗永浩都避短扬长,《喜单》点评时间就更没意思了。
不过气氛组倒是比较玩得开,有时还会相互调侃(包括主持人庞博),增加笑点效果;反观《脱友》领笑员就相对拘束,鲁豫太正经又资深,没人敢跟她玩;李宇春玩不起来,只有大张伟自嗨及偶尔揶揄一下罗永浩(是的,罗永浩是唯一两边都受邀的点评嘉宾)。
大家都很小心翼翼,似乎唯恐一个不小心成为网络靶子,脱口秀被称为“冒犯的艺术”,到头来代表权威性的点评嘉宾,反而集体体现不出这一特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