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年前上映的心理超自然恐怖片“Smile”,小刀锯大树,1700万美元斩获2.1亿票房。
这么漂亮的成绩,依照好莱坞打蛇随棍上惯例,能吸金就莫放过,续集于是毫无意外今年推出了。
“Smile 2”制作成本比上一部增加1100万,确实拍摄手法、运镜、美术等皆有所提升,单是开场6分钟长镜头,足以展示导演的长进和野心,观众看完后亦普遍反应续集比第一部更刺激惊吓。
然而口碑好,却没反映在票房上,“Smile 2”至今上映一个月,收获1.25亿,几乎比第一部少一半,为何如此,相信导演和制作方也纳闷。
抓交替感染,微笑不关键
本片的超现实设定,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抓交替,微笑灵通过吸取宿主的负能量赖以为生,在榨干宿主后,即转移到下一个受害者,继续相同的残害行为。
不过传统抓交替的加害者,是通过找替身代替自己当孤魂野鬼,好让自己去投胎转世,但“Smile”的微笑灵反复加害人类,是否有特别目的,却不得而知,在连续不断摄取宿主能量后,也没有日益壮大的迹象,似乎仅仅是为了存活而已。
抓交替是一种交换,而微笑灵轮流寄生,则被片中角色以“infected”来形容,犹如病毒传染。
第一部“Smile”源自导演拍的短片“Laura Hasn't Slept”,派拉蒙相中后邀请他开发成长片,当时是2020年,正是全球遭冠病笼罩的时期,就不知导演是否受到疫情启发,才设计出微笑灵的传染模式。
电影以“微笑”为主题,还以为会是什么新颖特别的恐怖概念,结果微笑只是症状,不具备任何杀伤力——顶多只是让被害者觉得诡异。
把微笑去掉的话,并不影响剧情推展;若改换成苦笑、大笑,或以其他表情如悲伤、皱眉、呆滞、吐舌头等取代,一样可行。
换句话说,微笑与否,在这故事中并非关键。
明星女主角,吸毒害死人
第一部“Smile”讲述微笑灵的行凶模式,心理医生女主角从而追查轨迹,寻求破解之法。
续集“Smile 2”没有对微笑灵这莫名灵体进行更深入剖析,也没有拓展Smile宇宙的意思,只是换了个主角,继续当没啥分别的遭迫害宿主。
不过这回主角身份是万众瞩目的明星,一举一动都受民众关注,表象式地算是扩大了格局。
Naomi Scott饰演女主角Skye Riley,在片中是一名极受欢迎的流行歌手,但她其实是在极大压力下成长,因此吸毒解压,结果一次与男友边开车边吸毒,发生致命车祸,导致男友惨死,女主悔恨难当,退出娱乐圈沉寂。
之后戒毒成功,她却不展开新一段如普通人般的健康生活,依然选择重投娱乐事业怀抱。
再也笑不出,观众难共情
一次阴差阳错,女主成为微笑灵下一个目标,自此万劫不复。
女主戒掉毒瘾,却戒不掉五光十色的明星光瘾;她再次站上舞台微笑面对群众,但镁光灯下却连一个可以倾诉烦恼的朋友也欠缺。
被微笑灵相中后,被迫面对奇诡可怖的微笑,所有潜藏抑制的压力遂如山洪爆发,身边的人和自己皆再也笑不出来。
相对于第一部女主角的单薄背景与格式化恐怖片被害者形象,Skye的人设无疑提升了一个层次。
但以巨星生活来揭露娱乐圈不可说的秘密,普罗观众可能少了代入感,也可能难以共情,毕竟太遥远,so who cares?搞不好还会在心里冷笑:路是你自己选的啊,光环背后当然代价不菲,天下哪有免费的满汉全席。
而且娱乐圈乱象也好,假象也罢,Skye背负母亲经纪人及投资者们给予的“期望”,被迫委曲求全的情节,其实都是老调重弹。
吓跳为主,真假难分
“Smile 2”虽标榜为心理恐怖,但实际的惊吓操作,主要仍以跳吓(jump scare)为主,虽有一两个镜头尚算有点新意,但全片依循相似手法制造吓果,看久难免视觉疲劳。
微笑灵最主要是在宿主脑中制造似幻疑真的假象,让宿主疲于奔命后崩溃,在此设定下,全片主要情节就都在真真假假中进行,时真时假不断重复,观众脑中亦只会呈现“有完没完”的不耐。
Naomi Scott过多的面部特写,惊吓表情如出一辙,更显得两小时片长冗赘难过。
微笑灵最后现出实体,与第一部一样,想象空间付之一炬,犹如打怪电玩常见的恶魔造型,在由始至终走黑暗路线的本片中,显得相当滑稽,可说是最大败笔。
不过“微笑魔咒”在结局时一次过传给大群观众,可能在人类社会引发不可预期的几何级数破坏,倒是有点劲爆,就看导演会不会在未来第3部(如果有的话)疯上一层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