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满城三带黄金甲】“IF”:每个大人心里,都住着一个幻友

真人动画电影向来不普及,电视卡通或许多一些,电影史上则并不多见。

较知名的可追溯自1988年的“Who Framed Roger Rabbit”(真人+2D动画),当年斩获不俗的3.5亿美元票房,但那年头的高昂5000万成本,仍令片商却步,不敢贸然效仿。

1996年“Space Jam”开出不错成绩,但亦可说是球神Michael Jordan效应,以及一票Looney Tunes卡通角色的加持。而2021上映的续集“Space Jam: A New Legacy”虽找来LeBron James担纲,但票房滑铁卢。

同年“Tom and Jerry”大电影也采用真人+动画形式,消费了童年旧情怀,口碑和票房却欠佳。

3D动画开始蓬勃发展之后,纯3D动画电影如雨后春笋,与真人同框的模式,则继续乏善可陈,数来数去大概只有“Detective Pikachu”、“Pinocchio”、两部“Sonic the Hedgehog”等,且都有原本就强大的背景IP作后盾。

无中生“友”被成长遗忘

上个月上映的“IF”,打破了这个框架,以原创剧本拍出真人动画奇幻电影。

导演John Krasinski身兼多职,包揽编剧、制片、演出,让人好奇的是,他此前两部编导作品是类型天差地远的怪物恐怖片“A Quiet Place”,这回驾驭童趣电影,能否借此证明自己的全方位创意才能?

故事以一名12岁女孩为主角,她经历母亲病逝的痛苦,如今得再次面对父亲罹患心脏病的事实,令她忘却人生欢乐。

坚强的她下意识认为这是成长必经过程,于是借由否定自己的小孩身份,将所承受的痛苦合理化。

当她重回奶奶的住所,翻箱倒柜后发掘童年点滴,进而无意中介入各种“幻友”的寻亲任务后,她的心态和心灵,因此获得了一次纯净的洗涤。

“IF”说的是“what if”,同时也是“Imaginary Friend”的缩写。

小孩都喜欢“无中生友”,因为只有经由自己幻想力创造出来的朋友,才会有相同的频率,才会合拍对味。

但毕竟这是小孩子的“幼稚”思维,长大后自然认清现实,幻友并不存在,自己的人生,有待自己开创。

电影将这些被大人们遗忘的幻友具像化,并且赋予他们生命——若幻友找不到能交替的新“主人”,它们终将在这世上消失,因为那代表它们的使命已了。

大人的想象力不比小孩

“IF”的正面寓意,无非是提醒大家莫忘初衷,莫忘纯真,即便我们必须长大。

这些可能都是老生常谈、老调重弹,毕竟过往很多电影,尤其是动画片,常涉及类似主题。

当我们长大后,的确会逐渐将童年抛在脑后,逐渐遗忘过去种种。我们甚至忘了大声痛哭、大声欢笑,忘了哭和笑,原来都是人生在世最初的情绪反应。

或许因此才真的需要被提醒,我们是在长大的过程中,开始封闭自己、防卫自己,是我们有意识地将好奇心和想象力给限制住。

常听到说:小孩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,但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吸取了更多知识和经验的大人,想象力反而不如小孩?

大块头幻友Blue那位长大后的好友前去面试那一幕,让我们体会到自己都在踏入社会后妥协,向纯真告别,迎向了圆滑。

我们都被迫活成社会规定的样子,并且在达不到要求时战战兢兢,担心无法立足,害怕不能生存。

为什么反而是社会令我们失去童真和自己?那社会对我们究竟是好是坏?

奇幻画面不多不足

回到电影,本片节奏偏慢,前半小时让人昏昏欲睡。幻友Blue和Blossom出场后,稍微比较有趣;女主角Bea到访幻友大本营时,见到形形色色的幻友,总算让人眼前稍微一亮。

不过幻友在全片的作用,仍旧偏向卖萌,造型也见仁见智。毛茸茸的Blue、米老鼠般大眼睛的Blossom、泰迪熊、独角马、魔术老鼠这些都属于合理范围。

有的就天马行空得过了头:如水杯中的冰块、一坨绿色史莱姆、随时会破掉的泡泡、急惊风式黑面人、完全隐形看不见的……小孩子的幻想好友,会是上述这般模样?

当泰迪熊叫Bea让创意任意驰骋,大本营出现天翻地覆变化,画面有赏心悦目之感,可惜仅此一次,甚为可惜。作为奇幻电影,该有更多视觉飨宴的呈现。

Ryan Reynolds饰演的Cal,跌入油画中再爬出来的美术设计,这小细节让人印象深刻,但同样只属昙花一现,亦更显得本片惊艳画面的不足。

你会要一个胡子大叔当幻友吗

Bea一开始的职责是为幻友找到新伙伴,以避免它们消失,但仅仅通过病房眼镜男孩的测试,就总结此路不通,过于简化,也让人觉得Bea努力不足或太轻易放弃。

之后转向寻回长大了的童年玩伴,转折又太匆促,所幸Blue和Blossom成功“寻亲”,都有营造出一定的感动度。

最后的转折可看出编剧想让观众哗然的意图,也看得出灵感来自1999年的惊悚片“The Sixth Sense”,不过满脸胡子的大叔,会是一个小女孩的心灵幻友的样貌?

影片还有一个相对隐晦的主题:别人说的故事固然精彩,最珍贵的故事永远都是自己的经历。这几乎只出现在开场和收场,与幻友的衔接也不明显,被忽略的同时,更形成节外生枝、主旨分歧的感觉。

尾声是幻友们都找回了当年的玩伴,原来都是过程中串过场的角色,这大团圆结局尚算温馨。

不知不觉渐行渐远的,是我们的童年回忆;当它们有机会回来敲门时,其实我们都欣然欢迎。

相关标签
  • 专栏:黄金三甲
  • 满城三带黄金甲

    黄金三甲 - 网络与社媒重度使用者,热爱娱乐产业,主张玩物尚志。终身以文字为伍,在网络平台笔耕小说影评,于部落格脸书随谈漫画书籍,贯彻妄想,乐此不疲。

    FB: 黄金三甲妄想国度

    Advertisement